引言
每所学校的各个班级都有一两个比较顽皮的学生,他们总是能惹出一些事端,是老师实施教育的重点对象,也是班里学生矛盾的来源。如果能对这些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教育,将能对整个班级的教育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而这些顽皮学生的共同特征都是好动,好动的结果总是闯祸。虽然经过老师的教育,但由于孩子自身的控制力薄弱,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往往得不到有效遏制。而自制力的薄弱,往往跟他们的家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多动”学生的普遍存在,往往让班级管理、家庭教育陷入困境。所以,在我校中年级某班,选取一个特别“多动”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的行动研究,尝试把家长、学校领导、任课老师结合在一起、多方合作,以该名男学生为研究对象,把他日常的一些不良行为纠正过来。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班级老师在课堂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该名男同学“多动”所造成的。运用艾略特六步骤模式展开——第一步:诊断或发现问题;第二步:初步研究分析;第三步:拟订整体计划;第四步:制订具体计划;第五步:行动,第六步:评价行动研究。准备以一个学期为研究周期,每个周期以三个循环进行实施。预期不一定能彻底改变这名学生的所有不良行为,但起码能把最突出的问题解决,并能把本学期的教育效果巩固下来,为下一步的教育做好铺垫。
一、问题的提出
1、基本情况
小浩,男,1998年出生,家中长子,有一2岁弟弟。小浩现就读于佛山市禅城区建新路小学中年级,除了英语较差之外,语、数的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多数保持在85分以上(分数变化表见《附录A》)。父亲初中文化,职业是一名厨师。母亲初中文化,自营商铺,经销婴儿用品。
2、资料收集
据了解,幼儿园时期就曾经因对其他小朋友拳脚相向,而被劝转学。一年级新生入学的时候,小浩就已经吸引住了老师的注意。目光里总是透着一股子暴戾的眼神,老师对他关心地询问,总是默不作声。二年级已经在课堂上闹得天翻地覆,老师的批评劝告无效,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三年级上学期,曾有一段时间被委任为值日班长,原本打算以此来提高小浩的自尊心,以便更好地约束他的行为习惯。可是小浩的对待同学的方式比较粗暴,总是用尺子敲打同学的课桌,并大声责骂,要求其他同学接受自己的管束,可他自己却抵触老师的约束。由此一来班里的正气一直没能树立起来,但又考虑到需要维护小浩的自尊心,所以老师让他改任体育委员,并告知他改任的原因,希望他在新的职务下能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即便如此,小浩仍未见有好转,甚至在体育课上带头违反纪律,不听体育老师的约束。最后只能撤掉所有的班干职务。
没有了职务之后,小浩旺盛的精力更是肆无忌惮的发泄,每一节的上课老师都反应,他在课堂上离开座位严重骚扰其他同学正常学习,由此经常和同学发生激烈的冲突,老师不得不为此停止授课,整顿纪律;当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故意顶撞,有时师生对立情绪比较僵化;上课时间偷跑出教室外玩耍;趁同学不注意,翻动同学的书包,窃取自己喜欢的物品及财物,后来甚至发展到在教师办公室翻动老师的钱包。在课间,小浩还会趁没人注意的时候破坏学校公共设施,如:玩弄灭火筒,到处喷洒,以致走廊布满白色化学物;在学校重大庆典活动中,反复多次剪断绑在四楼的彩旗,以致活动推迟;下课十分钟偷入电脑室,窃取三十多颗鼠标球,并毁坏其中的大部分,导致电脑室停止使用将近1周,延误了多个班级的信息技术课程。
二、研究分析
1、初步判断
多位老师都表示担心——小浩是否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即“多动症”。因为小浩在以下三点中比较符合“多动”的症状。
注意力缺陷: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所需的任务当中。无法抵御外界干扰因素。
多动:无目的无意义的不停走动、跑动、跳动。无法安静的听完一整堂课,小动作过多,甚至在上课时间离开教室到校园里玩耍。
冲动:在社会交往中缺乏控制力。多种场合行为卤莽,强行加入或者打断他人活动,行为不顾及后果,容易闯祸。
于是约见家长,一起商议并参考了《附录B: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诊断标准》中的诊断方法,发现小浩基本符合“1、注意力缺陷的症状”中的1)、2)、3)、4)、6)、7),和“2、多动-冲动的症状”中的1)、2)、4)、7)、8)、9),并已维持6个月以上。这一初步判断诊断,加强了老师和家长对小浩患有“多动症”的怀疑,建议其父母带小浩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了诊断。
医生的诊断出乎意料(医生诊断见《附录C: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测验结果报告》报告图片略),小浩并不“多动”,而且总智力水平比66.30%的同龄儿童要高。换句话说,小浩在课堂、课间所表现出的不正常行为并非病态,他并非是真正的“多动”,而且还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孩子。那又会是什么原因导致小浩现在的状况呢?
2、家长的分析
由于家长工作较忙,小浩从小就交给了外公、外婆管教,而外公、外婆的脾气比较暴躁,经常用打骂的方式教育。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有时面对顽皮的孩子,多为打、骂。而且,由于母亲要生育第二个孩子,回乡修养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此段时间母亲关爱有所缺失。而父亲任职厨师,出于职业的需要,每天回家较晚和儿子的沟通较少,加上父亲经常责备儿子,使得父子之间的关系较差,甚少交流。
以上种种可能导致小浩的脾气比较暴躁,动不动就跟同学打架,不懂得协商解决问题的缘故。另外,由于弟弟的降生,牵扯了父母的大部分精力,父母对小浩的关爱自然而然地减少了,或许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一些过激的行为,和后果严重的恶作剧估计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3、老师的分析
小浩的顶撞行为有一定的选择性,比较和善的老师顶撞次数较多,比较严厉的老师顶撞较少。但如果是不喜欢的老师,即使再严厉也不会退让,往往是老师管得越紧,反抗越激烈。不喜欢某个老师,继而不喜欢他所任教的科目,在该科目的课堂上往往会大吵大闹。据观察所得,较为喜欢语文、数学、电脑这三科,其它科目的课堂每天都有违纪现象,只是程度不同。医生的专业判断给老师的教育指明了大方向,小浩的问题不是病态,以家校合作的方式是有希望把他转变过来的。
4、明确问题
家庭方面主要是家庭教育出现了误区,以为严加管教就行,故此一味的打骂造成了小浩戾气很重,只要一发脾气就双手握拳,不打人就不能发泄,严重时甚至有失控的表现,追着同学满大楼的跑。学校方面主要是没有一、两个有威信的教师,在小浩面前起震慑、指导作用。老师的工作仅限于单兵作战,没有联合起来配合行动。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马上调整家庭、学校对小浩的教育方式,双方配合起来,情愿部分放弃学习,即使考试分数下降也要把小浩的性格缺陷弥补过来,继而纠正行为。
四、实际行动
1、第一个研究循环
(1)分析
医生的诊断科学地说明,小浩“多动”的表象背后不是疾病,而是其它原因。经过跟家长沟通后得知小浩的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教育现状。小浩暴戾的脾气主要来自家庭教育的不当,小浩把这些负面情绪以暴力的方式在班级里进行宣泄。多动行为则主要是为了吸引大家的注意,吸引老师、同学们的关心,说明无论从家庭还是学校的角度来说,都因该给小浩投以较多的关爱。
(2)行动
①校长介入
小浩成为校长的帮扶对象,校长直接跟小浩交朋友。遇到严重错误时,先让老师进行教育,再由校长出面跟他谈心。遇到破坏学校设施之类的情况,就让校长、老师、家长三方坐在一起,对小浩进行教育。根据小浩爱看课外书的特点,校长每1~2周借给小浩一些书籍,让小浩阅读后在校长面前复述,增加与小浩单独交流的机会,让小浩把内心的想法告诉校长。校长获得信息后反馈给老师,根据信息老师调整课堂教学方式,以适应小浩。
② 调整家长的教育方式
向家长介绍科学的教育方法,建议家长放弃暴力手段进行教育,并向家长阐明暴力教育的危害性。每周向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情况,及时向家长作出指导,调整教育方式。希望以此来减少小对大人们的对立情绪,从而减少他对其他同学的打骂行为。
③全科老师参与
除了语、数、英三科主科之外,也把图、音、体、信息、综合、科学等次科老师组织起来,针对小浩的情况,集体调整对他的教育方式,以谈话教育方式为主,希望软化小浩暴戾情绪。先让他喜欢老师,从而来喜欢该老师任教的科目。如果上课有事可干,那对其他同学的骚扰就自然会大量减少。
③ 家、校之间密切联系
每两周召集校长、各任教老师、家长、小浩本人,坐在一起讨论小浩最近的学校、家庭表现,进行一个小结。落实下一个两周的具体教育措施。取得家长的同意,各科教师随时与家长保持联系,每当小浩发脾气捣乱课堂纪律,经教育后不起效果时,或者与同学发生暴力冲突时,教师即时联系家长,由家长跟老师协同处理事件。如果情绪还不能平静下来,就让家长接走,等心情平服后再回来学校。
(3)反思
① 家长的协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教师的指导下,父母改变了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小浩的生活环境,使得教师在学校的教育不再是无从下手,最起码能跟小浩进行一些心理疏导。小浩知道如果有过分的举动,家长马上就会出现在学校,屡试不爽。渐渐地小浩知道不能经常让妈妈频繁往来于学校跟铺子之间,这样会影响家里的生意,对家庭的经济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小浩认识到,自己的违反纪律这件事不再局限于学校,不再是仅仅让老师批评几句就算了,这也会波及家人,违反纪律同时也是在损害自己的利益。
② 校长和全科老师的共同投入引起了足够的重视
为了教育好一个学生,把这么多老师组织在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施教,在其它学校一般是不多见的。学校的这一举措,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诚意、老师的真心,促进了家长观点的改变。使家长十分愿意跟学校配合,因为家长知道,老师组织起来并不是针对孩子,反而是在挽救孩子。所以,有时候即使一天接到好几个老师的投诉电话也不觉得厌烦。每一次都是一接到电话,就放下手上的工作,马上赶到学校。当然,这也得益于小浩母亲是自雇职业,换了是其它工作就失去了这种便利。另外,学校里全方位的教育方式改变,也使得小浩开始正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改变,启动了小浩自身内部改变的需要。对于一个9岁的小学生来说,性格、脾气还在成长阶段,有了内在改变的需要,就有了行为改变的前提。
③ 坏脾气有所收敛
由于家庭、学校的教育方式改变,小浩对同学动粗的情况减少,离开教室的情况基本绝迹。但依然有随便拿同学物品的行为,甚至翻动同学的书包。上课大声叫嚣时有发生,并且经常离开座位骚扰其他同学上课。这两个问题是下一循环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第二个研究循环
(1)分析
第一个研究循环取得初步的成绩,小浩开始改变,得益于家长的支持、学校的引导和他自己的内在需要。虽然小浩自己和自己比较有了进步,但对于一个普通学生来说,小浩还有许多不足。第二个研究循环要取得进一步的成果,就要再深入了解小浩的家庭情况,继续深化家校之间的相互合作。
经过了解,小浩在家里并没有像学校那样好动,并且能做不少家务,例如:拖地、洗碗、做饭都能应付自如。这说明了小浩的动手能力很强,比较适应家里的环境。
另外,小浩之所以有随手翻动同学物品的行为,主要是小浩缺乏朋友,想引起同学注意。另外,小朋友好玩的天性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强烈,所以对于一些好玩的物品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望。在课堂内随便离开座位,主要是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对他进行阻吓。因为家长的家庭教育过于严厉,相对之下老师的管教显得宽松。在宽松的环境下小浩容易放松自己的要求。
(2)行动
①让家庭、学校的宽严程度持平
鉴于小浩家庭、学校两种环境里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建议家长放松家庭的管教程度,使得家庭、学校的管教宽、严水平相对持平。平时老师要求小浩遵守纪律时,往往要用很严厉的语言,才能奏效,但用多了他就不把老师的批评放在眼里,因为相比之下父母的则要严厉得多,老师不能把批评、责骂无限升级啊。所以得让小浩以相近的行为方式,在学校学习、在家里生活。当然,放松并不代表放弃、并不代表退让,原则上的错误决定不能妥协。主要建议家长不要过多的责备小浩,有时候向孩子提出要求是应该的,但不一定要用严厉的语言、行动来贯彻实施,可以改用谈话或奖励的方式落实家长的要求。而上课的纪律问题要继续严抓,主要遏制小浩到故意顶撞老师、离开座位骚扰同学这两种行为。
② 父亲的让步
经过了解发现,小浩的爸爸和小浩之间的对立关系比较僵硬,小浩相对于弟弟来说较少得到父亲的关爱。和小浩爸爸、妈妈进行谈话,鼓励爸爸作出让步首先来软化父子间的关系,让小浩知道爸爸同样关爱他。
由于酒楼的效益不好,小浩的父亲打算更换工作,所以有将近一个月赋闲在家。老师建议小浩爸爸,以此为契机改善父子之间的亲子感情。爸爸主动跟小浩聊天,让他感受到父母工作的困难、社会谋生的艰辛,要以良好的学校表现来替父母分忧。趁这段比较空闲的时间,父亲主动接触小浩,每天接送以增加父子之间的感情。
③留意书包
由于小浩喜欢翻动别人的东西,所以向小浩家长提出要求,每天注意小浩的书包,看看有没有不属于小浩的物品出现,以便让他及时归还并进行交育。另外,每天让家长留意小浩有没有到小卖部消费,因为这些钱往往不是他自己的,而是窃取别人的钱财。这样做是要小浩觉得无处匿藏自己的过错,一拿了别人的物品、钱财家长就会发现,促进他勇于改正。
④奖惩结合
取得小浩家长的同意,当小浩离开座位不听教师教育时,电话联系家长来校带走。如下次再犯,将逐步升级处理方法。最严重的时候,允许小浩请假一周,在家里独自反思。以上的处理措施均在小浩面前,跟校长、老师、家长协商制定。以给小浩一个心理震慑。当然,做好了也会有相应奖励,如一个月接到老师的投诉少于一定的数量,母亲答应带小浩到香港迪士尼乐园玩。错的越严重惩罚越重,做的越好奖励越多。
(3)反思
①严宽持平
把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宽严程度相对持平,主要是让小浩感受到家长、老师的要求是统一的,家里不允许做的事情,来到学校也同样不允许。有了比较统一的评价标准,在犯错误后小浩就不会无所适从——为什么家长会严厉批评的事情,老师却不怎么责备呢。小浩在学校的违纪行为开始减少,主要是在学校里的行为不再像以前那么胡闹。上课时语文、数学离开座位的次数明显减少,但英语及其它科目的课堂情况则不容乐观。
② 父亲的行动
父亲的这一举动给了小浩一个十分正面的影响,让小浩感受到父亲的爱。每天看到父子一起进出校门的情景,让人感到很温馨。估计小浩的心里也是暖暖的。以前只是母亲的重视,现在有加入了父亲,使得老师也充满了信心。家校的合作对小孩的教育有着很关键的作用。
③老师的作用
个别老师已经在小浩心中已经树立起威信,如数学、语文老师,两位老师除了教授主科外还是小浩的正、副班主任,有较多的时间接触小浩,有了突发事件其他学生及老师都是先寻求正、副班主任的帮助来解决问题。和小浩谈心的机会多了之后,小浩在两位老师面前就变得比较听话了。
正、副班主任的相互协作,加大了学校老师对小浩的监督力度。当小浩出现违反纪律的情况时,往往是两位老师同时出面对他进行教导,这比起一位老师实施教育的效果,要明显得多。而且,两位老师事先已经沟通好,冷热结合在教育的过程中配合得当。
④认识和行动之间存在距离
尽管小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的意识跟行为是有一定距离的。认识到不一定能做到,而小浩正是这样的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错了,但在做的时候没能刻制住自己。例如:翻别人的书包,随手拿同学的物品,在数、语以外的科目中经常离开座位。下一个研究循环就要着重解决这些问题,把小浩认识与行动之间的鸿沟填平。
3、第三个研究循环
(1)分析
在第二个研究循环中,成功地让小浩发生了较大改变,使小浩清楚的知道老师、家长不会任由他在学校违法纪律,在每一次违反纪律后都会受到老师的教育和家长的一定惩罚,所以在意识上小浩其实是非常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下一个循环的研究应把重点调整到改正小浩行为习惯方面来。
这一循环中在学校里起到重要作用的是数学、语文两位教师的密切配合,而家庭教育中父亲的加入使得小浩的教育增添了一份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小浩的行为依然不容乐观,因为仅仅解决数学、语文课的纪律问题是不够的,而英语教师是刚接手一个学期的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接手时间不长使得这位老师还没能在小浩心中树立一定的威信。
(2)行动
①母亲的转行
看到了小浩的改变,母亲倍感欣慰。为了让小浩能更进一步,也为了更密切配合老师的教育工作,决定更换工作。结束了之前的婴儿用品生意,改行经营托管中心,而且把托管中心的地点选在学校的旁边。把小浩全方位地放在母亲的监督下。这样小浩每天都有人接送,以及辅导功课,使得放学后的一段真空时间得到填补,杜绝了小浩放学后到处玩的机会。加上晚上有人督促,基本上都能够完成所有的作业。再者,这样一来老师就能每天见到小浩的母亲,可以及时反应小浩的学校表现。有可以及时了解小浩课外的活动情况。
②请假一周
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主科的课堂基本稳定下来了,但在其它科目的课堂上表现却有变本加厉的情况,母亲几乎每天要在上课时间来学校两、三次,任课教师和家长都不胜其烦。经过家校沟通,征得校长、家长的同意,决定允许小浩请假一周在家自习,让他静思己过,反省自己的行为给大家带来的影响,是多么的不好。
在小浩请假的这一周内,老师和家长保持电话联系,密切留意小浩的变化。家长反应,开始两天还行,到了第三天小浩就觉得很无聊,表示愿意回学校。但家长决定还是在观察两天,实现之前的诺言——反省一周。
③ 安静阅读
请假一周回来后,允许小浩在图书馆借阅图书,让他可以在觉得没有兴趣的课堂上阅读,减少他因无聊而故意违反纪律的次数。同时让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精神世界,减少他跟其它同学的摩擦。
④ 谈话教育
在小浩违反纪律时,不再用严厉的态度对他进行批评,改以谈话的方式。每一次谈话都先表扬后批评。让小浩觉得自己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已经在不断的进步。希望以此来增加他的自信心。由于在课堂上的违反纪律的情况开始减少,如再有出现较大的违纪现象,不再立即大电话让家长接走,而是先把他带到班主任身边,静坐一会儿。在静坐的时候小浩的情绪往往能平服下来,此时再进行教育收到的效果比严厉批评要好。
(3)反思
① 母亲的配合
之前是父亲,现在是母亲。夫妇俩人为了孩子,都甘愿部分放弃了职业,是老师很是感动,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使得学校对小浩的教育能进一步拓展成果,既巩固了前面的效果,又为本阶段的研究提供了保障。这是继爸爸之后家长的又一个进步,说明他们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的。而且,在自己的生意经营正常的情况下,为了孩子依然转行,在现在的商业帅的社会中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
② 请假回家
回家反思这一举动实属迫不得已,因为学校的教育不可能无限的升级,来压制小浩的违反纪律行为,而且家长已经承诺尽量对小浩不进行暴力方式的教育,以减轻前面教育不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回家反省能让小浩知道在这样下去,家长、学校都不会接纳他,他的行为必须符合一定的规范。所以,经校长、老师、家长多方商议之后才决定使用这一手段,虽然在小浩身上收到的效果不错,但毕竟这样的方法也属于暴力——冷暴力的一种,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使用。
请假一周里,家长老师保持密切联系的目的在于关注小浩的变化,监察这一方法的实施效果,是否对孩子过于严厉,或者根本没有作用。便于决定是继续使用,还是临时中断,以科学的、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另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家长鼓励,给家长正面的支持,让家长觉得自己并非孤军作战,有老师随时在后面指导跟帮助,这样能让家长更有耐心地教导孩子。在第三天之后,小浩有悔过的表现,但经过家长、老师的商讨后,觉得小浩这三天在家还算平静,没有什么过激或情绪低落的表现,而且开始产生悔意。因此,应该让小浩再坚持两天,好让他有深刻的教训。
③课堂上看课外书是一个缓冲
前面已经观察出小浩意识自己错了,但行动上就是管不住自己,所以,老师允许他有一个缓冲的阶段。先保证留在座位上,不骚扰他人。所以,特别允许他看自己喜爱的书籍,当他觉得适应了坐在座位上的学习习惯后,再进一步提出专心听讲的要求。这一举措也是为了保证其他同学的正常听课,保证了老师正常授课的权力,可谓一举两得。事实上,在小浩专心看课外书的那节课老师、同学们上课上得还是比较顺畅的。
④老师有了威信后不再强硬
不采取强硬的态度批评,主要是为了平服小浩的逆反心理,前面已经尝试过严厉批评、回家反省。是时候采取一些温和的教育措施了,一张一弛才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也让小浩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老师并非一未的批评,也会留意到他的优点,让小浩对老师的管教心服口服。
由于数学、语文两位老师已经在小浩心中树立起了一定的威信,为了巩固和利用好这一威信,所以改变以前的做法,在严重违纪时不找家长接走,改为送到老师身边。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止家长产生厌烦情绪,争取家长继续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另外,这也说明了小浩开始能听从个别老师的话,是前面教育成果之一。
五、反思总结
本次研究从一开始以为小浩是“多动症”患儿,到后来发现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教育的研究方向来了个180度的转变,很能体现行动研究的实践精神,边研究边行动,及时修正原来的研究方向。也说明了老师能尊重科学的态度,按照学生的需要来展开实际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大力配合,是小浩得以转变的关键所在,体现出教育并非学校的专利,教育并非老师的单方责任,家长的配合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校长的指导跟支持,对老师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帮助,让老师可以放心研究,大胆尝试各种教育方法。如果进行后续研究,必定会继续坚持家长、学校、教师三方的合作方式。经过一个学期,三个循环下来,小浩有了明显的改变。尽管在成绩方面有了一些下降,但只要改掉了那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小浩就算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以他的智力水平,只要专心学习在以后的考试中一定能追上来的。
其实本次研究还没有完全结束,因为,我们只是部分达到预定目标,还没有把小浩的不良行为习惯完全改变过来。只是自己跟自己比较,小浩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他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们将展开后续的研究。
注:学术顾问将联系您,请通过好友验证
加学术顾问好友交流需求
学术顾问根据需求,介绍适合服务
为保障双方权益,签订正规合同
装帧、印刷,邮寄样书(依书号而定)等
根据初期商定,申请对应的书号
审稿、查重、润色、封面、排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