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课题申报

提供最优质的指导服务

《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范文参考

作者:尚捷文化网2017-08-05 浏览量:262
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

  课题名称: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

  课题主持人:余多慈

  课题核心组成员:袁塞 宋非 沈健 仲广群 魏亮 程洁

  研究周期:2006年至2010年

  结题时间:2010年6月30日

  公开出版(发表)的主要成果:⑴《“立美修德”教育散记》,余多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⑵《“立美教育”的课堂教学过程及效益研究》(余多慈)、《“立美课堂”的理念与特征》(成剑 熊倩)、《“儿童版画与生活”课程设计与思考》(魏亮 阙俊),《中国德育》2007年第1期;⑶《与美偕行——江苏省南京市石鼓路小学立美教育特色办学之路》,康丽涛,《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24日。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

  (一)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的积极审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寓意深长,发人深省。中华民族有着两千多年灿烂的儒家文明,积淀了优秀的传统美德。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在祖国的飞速发展中,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新一代,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不能混淆。当我们理性地审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时,不难发现,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等各类文化娱乐场所含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正乘隙传播,严重腐蚀着孩子的心灵;社会转型带来的公共价值观的失范,对儿童道德的养成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低估,立美修德的重心在于,唤醒学生作为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即:从现实生活出发,站在立美的高度,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方式的现代转型!

  2. 对传统德育模式的创新

  当前国内较多的学校在德育工作研究和实践中也关注到“以美育德”、“以美促德”相关问题,但都是基于某个课题的一个方面而在实施、操作。也提出了一些实践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教师借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艺术形态充当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一些艺术和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这种被吴永军教授称作为“借美育人”的方式,其缺点是系统性不强、深刻性不够。围绕美育与德育的关系,也有少数学校作了专题研究,但重点是基于学校少先队工作领域,涉及的广度有限,问题研究的力度有限。而“立美修德”实现了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和创造的转变;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美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的转变;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的转变。注重探讨儿童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注重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实现新时期学校德育模式的创新。

  3.对儿童道德发展有效途径的寻求

  “立美修德”站在生命哲学的高度,努力地把德育引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审美世界,引导他们关注自然美,从身边的校园环境到家乡的美景中获得美的感知,陶冶美的情感,塑造美的行为;引导他们关注艺术美,从生活中撷取艺术的灵感,用艺术服务于生活;引导他们关注社会美,从名人的身上汲取精神内涵,在父母师长的无私的爱中学会爱的奉献,从而使他们积极地建构个人完整的生活经验,追求生活的完整性,走向美的生活,感受美的生活,创造美的生活,让儿童在“立美”生活的大课堂里学会思辨、懂得践行,以自己良好的道德修养反哺社会。

  (二)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研究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内在关系,探究小学立美修德的操作框架与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在德育文化理念下的道德成长。

  2.研究内容

  ⑴“立美修德”现状研究

  ⑵“立美修德”本质研究

  ⑶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基本特征研究

  ⑷立美与修德的关系研究

  ⑸“立美修德”实施策略研究

  ⑹《“立美修德”指导纲要》研制

  ⑺《美德谐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

  1.通过学习提升对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地学习美学、美育和生活德育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探讨美学、美育和德育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问题。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理顺理清德育与美学、美育及立美与修德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我校的立美教育办学理念初步梳理自己的立美德育文化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2.围绕研究重点,探索校本实施策略

  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站在大德育的高度,努力加强理论研究,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着眼“立美存德”、“立美导德”、“立美立德”三个方面,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少先队工作、日常管理及家庭教育等全方位开展“立美修德”实施策略的研究。根据研究需要,深入开展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加强诚信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以优良班集体为载体,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促成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3.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修正研究的方向与路径

  研究视角的调整。起初,我们将“立美”局限于了“美育”,试图从美育中寻求德育的因子。渐渐地我们发现,这样的认识是机械的、片面的。经过调整,我们冲破了就美育论美育的樊笼,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宏观背景之中,用大美育的视角检讨美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划分立美教育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美育的片断性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化,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在立美教育中,“美”是指一切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因素。只要是对儿童发展有利的因素,都是“美”的,都可作为研究的对象。

  研究思路的调整。实验初期,我们构想从树立教师的形象美、建立和谐的交往对话关系、创立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这样四个渠道达成儿童“修德”的目标,但这样的“育德”空间过于狭小,各种途径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晰。经过调整,我们将课题重新建构为七大板块:“美言美德”、“美境美德”、“美行美德”、“美画美德”、“美文美德”、“美课美德”以及“美师美德”,这样就可以全面地探讨“美”与“德”的辩证相承关系及其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了。

  研究途径的拓宽。在课题进入中期实践研究的两年中,我们拓宽了实践研究的思路,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大教育活动的联系,给师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社会的机会,把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把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社会公德教育,把尊重科学、热爱自然、关心环境教育等与师生、生生、家校、校校之间的多元素、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研究结合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立美修德”的实施途径和策略,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

  (一)全方位打开——“立美修德”的横向维度

  时下较多的道德教育依附于某一特定的领域或是某一类特定的课程中,但我们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生“修德”应是跨时空、跨学科、跨经验的,与此相对应,“修德”应是全方位的、立体式的、创造性的。“立美修德”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的七个板块:

  “美言美德”。我们在全校范围广泛征集了“老师对学生说,老师对家长说,老师对同事说,老师对校长说”和“学生对老师说,学生对家长说,学生对同伴说,学生对长辈说,学生对陌生人说”的100条美言美语,并以“袋袋书”配以文字的形式在校园中推广,以促进师生、家长在美言中获得道德的和谐成长。

  “美境美德”。充分开发、利用石小教室(图书角、植物角、特色角)、走廊(文化墙、美术长廊、校史长廊、音乐长廊、科学长廊)花园、操场、专用室、图书馆等“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以“袋袋书”配以文字的形式向师生们展现学校美境,在“随风潜入夜”之中促进儿童道德的成长。

  “美行美德”。结合每月的德美主题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了“德美谐行”活动,旨在通过形成体系的德美活动主题,让学成在践行中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实现道德,把德育的任务交给孩子自己。从“家里家外”开始,孩子们踏上追求美好道德的征程;“亲情感恩”是一段快乐幸福的人生旅程,最终让孩子们投入妈妈的怀抱;“善待地球”就是一记人类警钟,让孩子们积极投入环保的行列中;“花香满园”是一个小小艺术家的摇篮,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才能为生活的美丽注入更多的色彩;“我型我秀”是一个闪亮的舞台,让孩子们成为勇于表现自己的精灵;“边走边看”是蓝天下的大草原,让孩子们自由呼吸,丰富阅历;“我爱我家”是爱的盛典,让孩子们在爱中学会爱,在道德中衍生道德;“童心坐标”是孩子们的盛会,让他们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感受道德魅力;“书香校园”是知识的海洋,让孩子们从书本中接触社会,成为有道德的有创意的人……

  “美画美德”。《儿童版画与生活》是石小的特色校本课程,数十年来的努力,不仅培养了一大批版画爱好者,并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版画已成为石小的一张名片。在本课题研究背景中,我们对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明确了人文性、校本性和综合性的要求;对课程目标进行了再理解,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体发展,艺术品质与生活情趣的和谐发展和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全人发展。这使得版画教育与“修德”和谐发展、相得益彰。

  “美文美德”。文学中不仅仅蕴藏着美,还涵养着道德。09年1月至12月,10年1月至12月,我们完成了每月与德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校本散文教材《寻找阳光》(亲情篇、责任篇、自信篇、欣赏篇、诚信篇、感恩篇等)的编辑工作,共计24册。准时将每月散文集发放到学生、老师和家长手中,并利用午会和阅读课带领孩子们进行了阅读和朗诵,让文学之美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文学之美激发出孩子的道德情操,让孩子成为“向真、向善、向美”的人。

  “美课美德”。课堂是学生“修德”的重要阵地,我们确立的“立美”课堂的三条核心理念,其一,儿童就是美,儿童能创造美;其二,美是一股力量,是一股可促进儿童持续发展的力量;其三,美同时也是一种质量。我们所追寻的课堂美可以用三个词来借喻:实在(“立美课堂”的质量观)、灵动(“立美课堂”的过程观)、气质(“立美课堂”的精神追求)。倡导教师要给儿童提供体验、欣赏、创造的机会,促使学生形成审美的习惯,在接受美熏陶的同时欣赏美。有了美的基础,就可以运用熟练的技能技巧,对所发掘的材料加以改造和重组,形成富有表现力的整体,从而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创造美。围绕“立美课堂”这一专题,我们展开了多学科的、全方位的研讨与展示活动,不仅锻炼了教师,也在较大范围传播了“立美课堂”这一前瞻性课题的研究成果。

  “美师美德”。教师美才能教育美,“立美”先“立师”。这些年来,学校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学习型团队”始终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数学团队、语文团队、体育团队、美术团队、信息团队……一个个目标一致、内部和谐、发展动力强劲的学习型团队先后建立起来了,一个个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了,他们既有学校“立美”的传统底蕴,又有着朝气蓬勃的现代气息,从他们身上投射给学生的,一定是美的气息场、美的道德观。

  以上七个板块,课题组成员都用叙事的方式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收录在《“立美修德”教育散记》一书中,我们能感受到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浸润其间、感悟其中的思考与顿悟,在他们的笔下,内心理想的放飞和理性的思辨交融着,构成了一个魅力快乐的世界。

  (二)全过程浸润——“立美修德”的纵向维度

  自课题立项之日起,我们一路走来,就从未产生过搞“突击”的念头,而是像农民一样,赤着一双大脚,稳稳地前行在“立美修德”的实验道路上。正是基于这种朴素的信念,正是这一份固执与坚守,我们得以在研究的征途上洒下了一路金色的种子。

  这种“全过程”,不仅体现在学校工作层面,也体现在班队建设层面;不仅体现在学科教学中,也体现在各类活动的安排中;不仅体现在校内,也体现在校外。

  以学校层面为例,每月一次的“德美谐行”主题活动,五年来就从未间断过。如2007年的安排:一、二月(寒假):家里家外——感受社会、家庭亲情的美好,以心愿卡、随笔形式记录自己的情感轨迹。三月:亲情感恩——以“三八”妇女节为契机,开展“四个一”活动:背诵一篇诗文;了解一个女性人物;写一封感谢信;为母亲做一件事。四月:善待地球——以世界地球日为契机,以少年科学院为平台,开展春天远足、编写环保小报、环保小制作、环保绘画、环保征文等活动。五月:花香满园——发挥艺术学校的优势,开展评选石小“百佳儿童”活动(十佳唱歌儿童、十佳乐器儿童、十佳舞蹈儿童、十佳绘画儿童、十佳书法儿童、十佳舞蹈儿童、十佳巧手儿童、十佳围棋儿童、十佳乒乓儿童和十佳体能儿童)。六月:我行我秀——以各年级组、各学科为单位,开展普及型学科单项竞赛,以展示个人学业水平,提升学习兴趣与学习力。七、八月(暑假)边走边看——以海外修学、假期旅游为主要表现形式,感受体验不同风情的中外及民族文化、风俗、民情、风景,以游记、照片为交流形式。同时组织主题实践活动(如五年级组织参加少年军校活动,三年级学生参加南京博物馆讲解活动)。九月:我爱我家——以教师节、国庆节为契机,了解祖国、家乡、学校的变化和教师的辛劳,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激、学会报答。以图片、小报、征文的形式,欣赏丰厚的果实。十月:童心坐标——以中秋节、重阳节为契机,学会做人。崇尚祖国传统美德文化中的“礼、仪、孝、诚、信”等内容,以各中队开展的主题会和实践行动为重点,强化做一个中国人的意识。十一月:书香校园——评选“读书之星”、“书香家庭”,展示个人和家庭读书成果。十二月:美言美语——感受新年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快乐,祝福老师、同学、父母、家人、朋友和自己。

  再如,我们的“校歌传唱”“心语心愿”“花香满墙”“拥抱古树”“爱心小铺”“家校共成长”等主题活动,无不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创造,促进了道德的健康成长。

  这些吻合于时代脉搏,适切于儿童审美的创意活动,回馈给我们的是良好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它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丰富了教师的德育智慧,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三)全员化参与——“立美修德”的实践维度

  与通常的课题研究有所区别,“立美修德”的研究是全员参与的。这是源于几方面的需要:一是“立美教育”为我校的办学特色,“立美”理念已经熔铸到了每一个教师的血液里,成为了石小人日常教育与处事的方式;二是课题本身所决定的,无论教育还是教学,“修德”都蕴含其中,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三是由我们当初设计课题时的初衷所决定的,在全面育人、德育优先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以“美”为基石,提升教师的道德水准、促进教师的道德教育智慧,原本就是我们的重要实验追求。

  三年的实践,老师们撰写了大量的德育叙事故事,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也进行过数十次的对外展示活动。仅“美课美德”这一板块,我们的活动成果就很丰硕。07年3月,我们召开了面向全区的“立美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省教研室的鞠文灿主任、李亮老师以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教编组的朱家珑主编和孔祥鸿老师现场进行了指导。07年11月,我们主办了江苏省立美语文展示活动,活动中江苏教科院副院长杨九俊教授做了讲座,袁浩、高林生两位专家对四位展示公开课的老师进行了现场的点评。两年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举行“立美课堂”高淳行,“立美课堂”涟水行,“立美课堂”江宁行。学校的立美教育受到了来自英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教育代表团及香港、台湾、西藏、四川、安徽、海南、青岛、山东等地区的教育代表团的肯定。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我们的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展示,确立了学校的办学品牌,扩大了课题成果的影响面,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围绕课题研究,我们每学期定期出版专项研究的内部刊物《立美教育通讯》,并对外交流。为我校教师和与兄弟学校的共同研究提供了课题研究协作与交流的平台,成为课题研究、课改实验得力的宣传阵地和有效的实验成果推广载体。有关课题研究的成果得以展示,扩大了成果的推广力度。各类新闻媒体对我校有关课题研究及活动的报道层出不穷,“立美修德”研究影响深远。因为课题研究和教科研工作的突出,2007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平安校园”,2007年我校被评为南京市教科所“所外所之一“立美项目研究所”,2008年又被评为南京市首批“优秀教科室”,2008年被中央教科所评为“教育创新全国百所名校”。

  (四)审美化评价——“立美修德”的评价维度

  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来塑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主义美的本质观为我们从美的角度来正确理解“立美修德”提供了理论依据。“修德”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说任何一种社会实践都要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话,“修德”活动尤其应该如此。“修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因此,评价“立美修德”活动不仅要评价其社会功利价值(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具体体现为通过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等来完成),更重要的是要评价其审美价值,评价教师是否应用 “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自由创造的活动,是否 “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品质。这就是说,“立美修德”的评价不能仅用一种固有的尺度、一个固定的目标,评价应该充分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应该鼓励教师进行个性化的德育方式,用美的规律来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评价。

  运用美的标准对“修德”进行评价,可以给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一个良好的评价导向,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教师的德育质量不再仅仅局限于条条框框的德育要求是否完成,它要求教师注重德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充分挖掘德育过程中的审美因素,显现美的德育内容,选择美的德育方法和手段,运用美的语言,表现美的教师仪态,创设美的德育氛围等,全面构建一个丰富的审美心理场所,让儿童在审美的愉悦中获得素质全面和谐的主动发展。

  运用美的标准对“立美修德”进行评价,可以丰富德育评价理论,为现代德育评价注入新的活力,可以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德育的内涵,它必然促进学校德育向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使德育真正成为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它对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修德”的目标不仅是让学习者习得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要顺应学生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提高他们的情感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对此,我们针对同学情感发展方面的特点,利用情感的动力性、感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来激发起他们的道德感知,设计出一些表扬的评价,如:“你真了不起!”、“你真让我感动!”以及鼓励的评价:“没关系,你能行的!”,使之产生愉悦情绪。创设各种恰当的德育环境,以游戏,解决问题,积极反馈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坚强、自信、勇敢等感受和健康的品格。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意识到了教师评价语言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生情感、美化学生心灵的重要作用,于是课题组老师共同努力,整理出了100句用于激励学生、表扬学生、引导学生的话语,先转化为教师内心认可的自己的语言,再在德育过程中,相机抓住每一次机会,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品质、能力等进行欣赏化的评价,不仅提升了德育的审美品位,也达到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四、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理性认识

  (一)立美何以修德——对“立美”与“修德”的关系叩问

  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或许还得先要揭开“美”的奥秘。对于何谓“美”,美学史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学里仁为美”(孔子),“美在体积的大小和秩序”(亚里士多德),“美在关系”(狄德罗),“美在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在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快乐的对象化”(桑塔耶拿)。以上论述大都强调“美在人”或“美在物”。近现代以来,人们则把美定位在物与人关系的探讨上,“美是主客观的统一”(朱光潜),“美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凝冻”(肖君和),“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李泽厚)……这一视角,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的论述是相吻合的。他们从写《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写《资本论》,历时二三十年间,只要涉及到美和艺术的问题,就谈到人与自然的联系,都使用了“人和自然间的现实的联系”、“自然的合乎人性的联系”、“天然的中介”等这一命题的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中,马克思写道:“人们说过并且还会说,美好和伟大之处,正是建立在这种自发的、不以个人的知识和意志为转移的、恰恰以个人相互独立和毫不相干为前提的联系即物质和精神的新陈代谢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08页。)

  探讨“美”的本质,其意义在于,它揭示了“美”与“德”的同宗同源关系,因为“德”的实质就是客体与主体,或自然与人的关系(或联系)问题,审美过程的三个基本途径——“内摹仿”“移情”“心理距离”对德育过程亦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说文解字》在论及“羊大为美”后紧接着阐述的便是“美与善同意”。李泽厚也认为“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和合目的的统一”。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美育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发挥伟大的行为。”所以,“立美”与“育德”原本就是并辙谐行的。

  教育的困难之处,当然也是教育的伟大之处在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对于人的认识,或许是这世界上最令人困惑的事了。卢梭曾说:“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于人的知识。”而对于教师的知识储备而言,恐怕最有用却又最不完备的恰恰就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儿童是怎样的?对此的说法会因视角的不同而表述迥异。“儿童是一张白纸”、“儿童是纯洁的天使”“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和创造者”,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儿童的每一种理解,其实都镶嵌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每一种教育方式的安排都会因张扬着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而屏蔽了另一种发展的可能性,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无奈。因此,有识之士呼吁,教育应培养“完整的人”。在这种真知灼见的反照下,一方面可以发现前述对于儿童的种种认识,都只是阐述了儿童在某一方面的特性,另一方面则揭示了一种关于儿童更为本质的理解,那就是——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是一个和谐的生命体,由这种完整性、和谐性所决定,儿童是美的。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没有一个儿童不对自然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充满好奇,比起成人,儿童对自然更亲近、更向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儿童用更为纯正和直接的方式与人交往,显得那么简单和纯粹。他们有时幼稚但更接近真理,拥有更多的人类的良知与天性。正如弥尔顿所说:“儿童引导成人,如同晨光引导白昼。”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儿童比起成人来更为一体。儿童的表情是发自心灵深处的,那么自然;儿童的思想是单纯而神奇的,那么坦率;儿童的言语是未经社会化加工的,那么天真……

  与儿童的“美”相呼应,要求教育也应该是“美”的。《中庸》开宗明义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修明循乎事物的本性才谓之教。儿童是美的生命体,教育是美的复合体,用“美”的方式教育“美”的儿童,那就不是追逐时尚的作秀之举,而是顺乎儿童本性的理性之为。教育之美与儿童之美一旦相遇,就会产生奇妙的共振效应。美的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抗丑力”,自觉与丑、假、恶划分界限,自觉摒弃污秽与陋习,自觉提升道德审美标准。而这,正是我们努力以“立美”来“修德”的出发点所在。

  (二)德美偕行:学校德育方式的创新

  突破就美育论美育的局限,将美育纳入素质教育这一宏观背景之中,用大美育的视角检讨美育与德育的关系;重组立美教育与德育的各个环节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美育的片断性向整体性、系统性转化;离析德育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美学因素,并以这些因素为切入点,揭示美育的规律性认识;改变传统的德育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审美主体的作用,同时探索美育知识内容和德育过程的匹配方式,探索提高德育效益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道德创造的主体,是道德的创造者和享受者。“立美修德”的重心在于采用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方式,唤醒了学生作为道德成长主体的内在自觉,激起学生的道德创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它的基本理念是:以美育德,立美修德。我们是要突出学生在德育过程中自主发展的能力,自觉能动地掌握人类社会道德规范、道德情感、价值观,激起学生自我需求的独立性,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以及面对道德问题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而这,对于传统德育中的说教方式是一种超越。

  创新传统的德育模式。“立美修德”实现了从关注德育知识的传递到更加关注、尊重和鼓励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的道德生活实践和创造的转变;从关注认知发展到更加关注美感与德性品格的发展和培育的转变;从关注单向度的教导到更加关注双向沟通、对话、论理和代际交往的转变。注重探讨儿童道德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注重传统道德资源的活化,塑造民族共同价值观;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培养他们的道德能力。

  强调“德美并重”。德育重在晓之以理,美育重在动之以情,只有有情才可达理,情理结合,然后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教育效果。所以,德育与美育本应是联系在一起的,德育与美育结合能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马克思说,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的。可见,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是把自己的意志,道德和审美理想,以及对事物运动规律的认识统一在一起进行的。我们在活动中融入“美”的要素,不仅提高了的德育的审美品位,也大大提高了德育的效果。特别是,我们的探索为研究“美”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打开了一扇窗户。

  倡导德育的生动性和生成性。“立美修德”的内容,纵向看,有历史优秀德育文化的传承和当今德育文化精华的内化;横向看,融合着中与外,学校与社会丰富多彩的现实精神。“立美修德”的形式,从存在形式看,有物质形式的、有制度形式的、有精神形式的;从活动的时空看,有课堂和课外;从操作途径看,有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节等。“立美修德”的操作系统应该既是相对稳定、持久的系统,又是个开放、生成的系统。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会处于不断选择、转化和更新的动态发展之中,显然,我们的探索为学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道德教育叙事——对道德教育研究方式的探讨

  道德教育是当事人置身于特定的教育情境之中,主动感知、解读、调适和架构教育情境的过程,其研究水平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研究者专业知识和实践智慧的高下,故而其研究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反思性的特征,而与这些特征相匹配的研究方式就是叙事性研究。

  写道德教育的故事,是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研究的好方式。道德教育故事不同于工作安排、德育设想,也不同于纯理性思辨式的教研,它是对已经经历过的德育活动的一种回忆、刻画、描述加上对活动本身的理性的、深刻的反思。因其具有情境性、反思性、改进性的特征,可读性强,便于交流,故而颇受广大教师的喜爱。我们鼓励教师努力写好德育活动的程序、细节,包括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及预设与生成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抉择等。我们坚信,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回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们也曾多次组织教师以“亲亲你我讲坛”为平台,讲述自己的德育故事。这一活动,让我们进一步体验到了道德教育故事所特有的魅力所在,真实与坦率的倾情流露、勇气与胆识的尽兴展示、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合一,所有这些,都是那些重复着专家话语的所谓“研究”所不具备的。在德育故事里,各人展示着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真实情境,回避了行文中的大话、套话、官腔话,而是直面自己的困惑与彷徨、焦虑与沮丧,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个真实的、纯真的、独特的、个性化的鲜活形象和内心世界。讲故事的过程成了对教育教学生活内在意义的探询、体验、理解与建构的过程。教师不断叩问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儿童及自己的成长意味着什么?不断叩问着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有益于孩子德行的养成?大家重新体验自己的生命感觉,保持对生活世界变化的敏感,拓展自身想象的空间,找回被平淡的生活抹去的自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在深刻的反思中得到净化,德育的技艺在敏锐的历练中得到提升,德育的视野也会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拓展,这便是引导教师反思自身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的极好方式,它具有传统意义的科研无法替代的价值!

  五、课题研究产生的成果与影响

  (一)理论成果与影响

  2006年9月10日,《中国德育》主要编辑来校调研《立美修德》课题进展情况。10月28日,立美教育项目研究中心召开了“与美同行”立美教育课题研究沙龙活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班华教授,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成尚荣所长,《中国德育》副主编杨一鸣博士,南京教科所沈曙虹副所长等四位专家和石鼓路小学二十多名骨干教师就二十年来学校立美教育的实践,以及“十一五”学校《立美修德》课题研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三个半小时的活动中,老师们生动的案例,个性化的剖析,真挚的感受,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个人。成所长激动地说:“看到了石小在审美、立美教育过程中的心路历程。我感觉到,石小的老师越来越成熟,越来越进步,水平越来越高!现在我们的立美教育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更强调美的建构过程,把儿童真正当作美在对待。”班教授说:“这个下午很充实,是一种学习和享受。我感觉到每一个老师的发言都很精彩、精辟、深刻、富有智慧。个性美和共性美在这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杨一鸣博士指出:“审美是教育中的一种方式,一种模式。审美没有那么多的教育性,我们的立美则充满了教育性,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享受到了生命,立美教育带给孩子的是超越了普通感观享受的那种美,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一种自由、平等的表达,是石小人在一起的共同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很强创造性和真实感”。沈所长指出:“我们的立美教育,是新教育追求新课改精神校本化的体现!”的确,美,一直是石鼓路小学的追求,“立美”一直是石小人的教育理想。二十多年来,我们在“立美教育”的征程上不断收获着喜悦,“立美教育”给学校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此次沙龙的实录将全文刊发在07年第一期《中国德育》上。

  2010年,课题实验接近尾声,我们总结、梳理、提炼几年来的实验成果,出版了《“立美修德”教育散记》一书,全书分以师修德,美师美德;以文修德,美文美德;以言修德,美言美德;以行修德,美行美德;以境修德,美境美德;以画修德,美画美德;以课修德,美课美德等七大板块,较为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校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对外交流中,得到了兄弟学校的认同和称赞。

  (二)实践成果与影响

  2009年3月,应台湾台北县八里乡米仓国民小学吴望如校长的邀请,南京石鼓路小学校长余多慈率师生一行赴台湾进行交流访问,并与台北县八里乡米仓国小签订“友好学校”协议书,以儿童版画为契机,逐步扩大与台湾美术教育多方位的交流活动,促进两校师生不定期互访。2009年7月,台湾台北县八里乡米仓国民小学吴望如校长率教师、家长代表及学生等近三十名师生对我校进行回访,双方进行艺术交流,进一步扩大了与台湾教育等多方位的互动。2010年3月30日,由南京市教育局和台北县教育局联合主办的南京市VS台北县儿童版画联展在台北举行了开幕式,7月5日画展移师江苏省美术馆展览,此次活动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儿童版画教育教学与版画创作活动的发展。台北县教育局刘和然局长等一行在市教育局周文海副局长陪同下参观了石鼓路小学。2009年12月,台北县教育局刘和然局长等一行在市教育局周文海副局长陪同下参观了石鼓路小学。对石小的办学特色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继续加强台北南京的联系和沟通,将石鼓路小学与台北米仓国小友好交流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2007年11月8日至9日我校依托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在我校举办了立美教育全省展示活动——“立美语文教育”主题观摩研讨活动。本次活动邀请了我省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多位专家和全省部分省级实验小学的同行。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聆听了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九俊教授的讲座以及石鼓路小学余多慈校长的经验介绍,欣赏了石鼓路小学立美教育的成果展示,观摩了石鼓路小学四位青年教师和杨献荣、薄俊生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并听取了袁浩、高林生两位专家的及时点评。通过这次活动,让与会者深切地感受到“立美育人”是每一位石小人不懈的追求,他们的立美活动与课堂都在诠释着石鼓路小学的办学理念——儿童就是美,儿童可以创造美。南京市石鼓路小学这所百年名校将与美同行,将真、善、美的教育播撒到每个孩子的心中。

  2009年12月8日,石鼓路小学面向全市举办了“从现实走向可能——立美对数学课堂的启示”教学展示活动。活动中,石小的陆婧晶和柏阳老师分别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七的乘法口诀》,两位工作刚三年的教师以清晰的教学思路,清新的教学风格呈现了立美数学课堂的真实与灵动。庄敏和王金凤老师则共同演绎了石小的数学主题研究性学习——《这些数有多大》,新颖的教学设计,浓浓的研究氛围,深刻的数学思考令听课教师掌声四起。课后,石鼓路小学的魏亮校长从“立美教育,启示课堂的真义;立美之旅,润泽生命的智慧;理想之行,从现实走向可能”三个方面介绍了学校的立美数学研究情况。并通过现场访谈的形式,由数学备课组老师具体阐述了对教学的设计和对立美的思考。最后,江苏省教研室王凌老师和南京市教研室朱宇辉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精彩点评,充分肯定了石小数学课堂的“教学美”、学生学习的“思维美”,以及自然透露出的“真实与大气”,让人切实的了解和感受到了“立美”。

  2010年10月-11月,石小首届散文节系列活动面向全市开展。散文节期间,我校邀请了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来校,为家长、孩子、老师开设一些列讲座,并与孩子共同庆祝节日,欣然为石小题下了“读书是人类最优雅的姿态”勉励全体师生,鼓励石小在美文阅读之路上坚定前行。。

  2008年9月11日下午,立美项目研究所根据本月的德美活动主题“我爱我家”承办了“我们的节日·南京中秋”主题文化活动之一——“与台湾同学共庆中秋”的活动。南京市教育局张生副局长,宣德处马维庆处长,白下区教育局伏健章书记、小教科叶岚科长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向台湾小朋友赠送了中秋月饼。这次活动的主题是“同一个节日,同一种文化”,在温馨而热闹的活动中,南京孩子与台湾孩子共品了中秋传统美食,以朗诵、歌唱、游戏的形式同庆了中秋佳节,感受了共同的团圆梦想,台湾孩子尤其感到与其他同学一样,大家共有一个家。通过这次活动,中秋——这种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已深深植根于孩子们的血脉中。本次活动受到了南京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台、新华社等十几家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影响深远。

  2009年4月15日,石鼓路小学首届“亲亲你我”教育论坛——《小学德育的困惑和突破》在石小高级会议室拉开了序幕。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江苏省课题规划领导小组专家蔡守龙先生,张晓东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吴永军主任、白下区教科室杭巧主任与石小课题研究的骨干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专家们实实在在地了解了石小“立美修德”课题研究的进展,关注了石小围绕课题研究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和打算做什么。各位专家在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扎实、执着、高效、创新之余,尤其肯定了校本散文《寻找阳光》以艺术美的形式来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校本案例开发体现了“立美修德”的独特性。论坛中,各位专家还就我校“立美修德——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理论的层面给予了引领和提升,促进了我校课题科学性、规范性和体系性的进一步完善,为下阶段的省级课题的进一步实践研究及结题,解开了老师们研究中的许多困惑,指明了课题发展的方向,也坚定了石小人一如既往追寻立美教育的脚步。

  2009年2月开始,校本教材美文美德《寻找阳光》的编辑、发放并投入使用正式启动,学校用每日中午午会课时间专门引导学生阅读美文,浸润美德,持续至今。

  2009年12月10日完成了十一五课题《立美修德——立美教育中儿童道德成长的实践研究》阶段成果——《袋袋书》的撰稿和出版。本次袋袋书包括了立美修德课题中“美画美德”“美境美德”“美言美德”三个方面的内容。

  07-08年,由于我们长期结合“立美修德”的课题研究组织学生扎实高效地完成《暑期道德实践作业》,连续两年被评为“白下区暑期道德实践活动先进集体”。08年5-6月,全校师生在全国哀悼日举行了特殊的升旗仪式并为汶川地震捐款6万余元,之后举行了以“大爱引航”为主题的“六·一”活动。活动使全体师生对爱国主义、“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大灾大爱”的互助精神的道德教育有了切身、真实的体悟。08年10月,立美教育项目研究所承办了省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动手实践活动之一,我校活动主题为“创意点亮文明生活”,本次活动由江苏少儿频道全程进行了报道。08年12月,课题组结合新年和学校133周年校庆以及校“十一五”课题“立美修德”的实践研究,开展了“回眸百年,新的开始”一系列美育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展示了我校立美教育的成果,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07年11月,我们承办了省“奥运文化进校园”启动仪式,07年10月参与的“虎凤蝶行动”等“立美修德”系列活动,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积极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道德成长。

  2008年,我校教科研经过市教育科研学术委员会委员严格评审,原“立美教育项目研究中心”(2006年授牌)正式批准为“立美教育项目研究所”,登上了南京市“金字塔教科研工作模型”的顶峰,2008年4月29日我中心参加授牌仪式,正式更名为“立美教育项目研究所”。

  2008年7月我校“立美教育项目研究所”(教科室)被评为南京市首批优秀教科室。我校立美教育项目研究所详尽、踏实的教科研工作资料和丰富的工作实绩,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


了解相关出版服务
上一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培养研究》 下一篇:课题结题报告范文参考《中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我要出版

注:学术顾问将联系您,请通过好友验证

最新文章
服务流程
点击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