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邹奇缘、许旭东、马国需、袁经权组成的研究团队,在专业期刊《中药材》2024 年第 03 期发表了《狭叶茴香果实化学成分研究》的论文。该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2060700)资助。
狭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 A.C.Smith)作为一种特色药用植物,其果实的药用价值一直备受关注。为深入挖掘其药用物质基础,研究团队针对狭叶茴香果实的化学成分展开了系统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RP-C18 柱、MCI gel 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狭叶茴香果实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精准鉴定化合物结构。实验流程严谨规范,有力确保了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经分离鉴定,团队从狭叶茴香果实中成功获得 11 个化合物,分别为 (1R)-3-methoxy-3,6-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原儿茶酸甲酯(2)、原儿茶酸(3)、水杨酸(4)、间羟基苯甲酸甲酯(5)、没食子酸甲酯(6)、邻羟基肉桂酸(7)、伪大八角素(8)、10β-hydroxy-cyclopseudoanisatin(9)、2,3-didehydro-5-O-methyl-11-epiillifunone E(10)、莽草酸(11)。其中,化合物 1 为新化合物,化合物 2、4-10 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化合物 1 和 10 展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IC₅₀分别为(27.22±0.06)μmol/L、(21.13±0.44)μmol/L。
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对狭叶茴香果实化学成分的认知,新化合物的首次发现以及多个成分的首次分离,为后续深入研究该植物指明了全新方向。抗肿瘤活性成分的揭示,更为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了极具潜力的靶点。目前,该论文网刊阅读次数已达 25 次,网刊及 CNKI 下载次数总计 281 次,已被引用 1 次,刊载于《中药材》第 610-614 页。广西中医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长期深耕药用植物研究领域,此次成果为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以及抗肿瘤天然药物开发注入了强劲动力。
注:学术顾问将联系您,请通过好友验证
加学术顾问好友交流需求
学术顾问根据需求,介绍适合服务
为保障双方权益,签订正规合同
装帧、印刷,邮寄样书(依书号而定)等
根据初期商定,申请对应的书号
审稿、查重、润色、封面、排版